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凭借其颠覆性创新属性,成为科技赛道的焦点,资本市场“脑机接口热”持续升温。
从行业近期动态来看,政策端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技术端重大突破频现,正驱动行业加速向商业化阶段迈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6月14日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国家。
该里程碑事件叠加脑再生科技新一代神经调控芯片通过FDA临床试验审批及股票拆分等重磅催化,直接提振资本市场情绪。6月16日,中概股脑再生科技股价单日暴涨283%,并带动A股、港股脑机接口相关标的集体走强。
截至6月18日,Wind脑机接口概念指数(8841700)近两个月累计涨幅达24.9%,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17个百分点,板块内相关企业股价表现突出。
图片
这一系列市场表现本质是政策驱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预期升温共同作用的结果,预示着脑机接口行业正处于从实验室验证向实际应用落地的关键转折点。
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脑机接口的技术内涵与发展阶段,对挖掘行业投资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脑机接口本质是构建人脑与机器交互的桥梁。具体而言,其通过技术手段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通信链路,通过读取大脑神经信号实现意念指令的精准控制或信息的双向传递。作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成果,脑机接口被视作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有望对医疗健康领域及产业变革进程产生颠覆性影响。
图片
从技术路径来看,脑机接口可划分为侵入式、非侵入式及半侵入式三大类型。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皮层组织,在信号采集精度与治疗效果上具备显著优势,其信号精度可达微米级,但存在手术风险及免疫排斥隐患;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采用头皮电极采集脑电波,安全性高、成本可控,但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则将电极植入皮层表面,其性能、安全性与成本处于前两者之间。
图片
目前,脑机接口已构建起上游技术研发、中游产品转化、下游场景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条。上游聚焦芯片、传感器、算法等核心部件研发,作为技术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信号采集精度及系统性能上限;中游肩负技术产品化关键使命,覆盖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两大板块;下游则为应用场景层,涵盖医疗、教育、娱乐、军事等多元场景。
图片
脑机接口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技术,正加速构建万亿级产业生态。其产业链可联动超多个关联产业,在应用端具备显著社会效益,覆盖医疗民生、公共事业、教育、娱乐、工业等广阔领域。
首先,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的核心应用场景。其在疾病治疗与功能恢复方面价值突出,具体涵盖神经疾病诊疗、精神疾病诊疗、肢体运动障碍及感觉缺陷四大方向。
当下,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焦虑、抑郁等情绪情感障碍及自闭症等也严重威胁脑健康,脑机接口作为神经修复关键技术,可解决瘫痪、中风、渐冻症等患者神经功能受损问题。
据残联数据,我国肢体残疾、视觉障碍及听力残疾人群达7000万,阿尔茨海默病人群患病率达6%,抑郁症和焦虑症人群患病率达7%,相关医疗需求空间广阔。中国信通院预测未来该领域产业规模将达数十万亿元,麦肯锡则预计全球医疗应用场景市场规模到2040年有望突破1450亿美元。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多行业拓展潜力显著。未来有望在教育、娱乐、军工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应用及辐射范围持续扩大。例如,在教育领域,其可通过分析学生脑电波,实时调整教学内容难度,实现因材施教;在娱乐领域,游戏玩家可通过意念操控虚拟角色,体验“所想即所见”的沉浸式交互。
更深远地看,脑机接口旨在构建“脑、机、环境”深度融合的智能生态。未来,这项技术不仅能为数百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更将掀起一场人机交互的革命。
正是由于脑机接口巨大的市场潜力,该技术已成为全球战略高地。
当前,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已将脑机接口确立为未来产业重点突破方向,通过强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及跨学科协作加速技术转化。
我国脑机接口政策红利于2025年迎来集中释放期,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构建政策矩阵,旨在通过密集政策抢占人机交互技术制高点,塑造全球竞争优势。
3月31日,湖北率先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目录,与国家医保局《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指南》专设收费项目形成政策共振,系统性破解行业“如何收费”的商业化瓶颈。
同时,北京、上海分别推出五年行动方案,前者聚焦电极芯片等“卡脖子”环节,计划培育全球领军企业;后者主攻临床转化,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产品于2027年前完成临床试验。两地政策形成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的协同互补,加速脑机接口产业从顶层设计向实际落地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消费提振方案》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消费新场景重点培育领域,要求加快技术产品研发与推广。该政策与医疗领域的突破形成联动,有望推动技术从医疗刚需场景向消费级市场延伸,在康复医疗、教育辅助、娱乐交互等领域孕育高成长赛道。
目前,政策传递路径清晰,技术成熟后,临床落地、医保覆盖、消费场景拓展的每一步均有制度护航。政策叠加效应正加速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价值链。
图片
图片
政策支持下,我国脑机接口领域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片
2025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成功实施3例临床植入。借助该系统,瘫痪患者实现隔空操控计算机与机械臂,并通过肌肉刺激装置逐步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在4月份,上海脑虎科技联合华山医院研发的256导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取得突破,其临床试验中运动指令识别准确率达98%,成功助力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操控机械臂完成行走、抓握等复杂动作,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在6月份,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四肢截肢患者植入后3周内实现“意念操控”,其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的控制精度接近健康人使用触摸板的水平。
在国际对标方面,Neuralink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5例人类临床试验植入,主要面向严重视力障碍与瘫痪患者。其“脑机缝合线”技术方案已实现意念操控电脑、游戏及移动光标等功能。据马斯克2025年股东大会披露,当年计划新增植入案例20-30例。同月13日,Neuralink公布的“Blindsight”设备通过刺激猴子大脑视觉皮层实现视觉模拟,使实验对象成功感知不存在的物体。
综合来看,国内外脑机接口领域在技术突破、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与应用场景拓展,该技术有望为全球产业带来创新突破,加速应用落地进程。
结合市场来看,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达到2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2025至2029年,预计市场将以25.2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至2029年规模将达76.3亿美元。
图片
从结构上来看,非侵入式技术因安全性高、受众广,占比78%,仍为主流路径。侵入式技术受限于伦理与安全因素,当前占比7%。
图片
从应用场景分布来看,下游应用以医疗领域为主导,占比62%,主要受益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需求与残疾人群康复的刚性需求,随着技术成熟非医疗场景潜力预计将逐步释放。
图片
在中国市场方面,尽管起步较晚,但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3年达17.3亿元,同比增长20.1%,到2029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有望实现百亿元规模突破。
图片
当前脑机接口正处于从科幻构想迈向现实应用的技术拐点,未来有望重塑人机交互模式,催生广泛需求。我们建议持续追踪产业落地场景,重点关注产业链三大方向:一是掌握核心部件研发能力的上游芯片提供商;二是肩负技术产品化关键使命,有望受益于商业化放量的中游硬件设备制造商;三是具备临床试验资质,凭借临床数据积累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脑机接口医疗设备企业。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高政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